close

不要在背後說孩子的壞話。

即使我們只是隨口說說,好像無關痛癢,但是不好聽的話,不論大小,
孩子如果輾轉從他人口中聽到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即使只是一句
「我看她在公婆面見的人緣不怎麼好」,都會讓孩子當下的心情「由晴天轉陰天」。

我們不是愛孩子嗎?為什麼隨口說出來的話卻只是讓孩子的心情不好呢?
「都已經這麼窮了,為什麼還要生第二個孩子?」許多讀者媽媽心有戚戚焉地對我說,
「當初懷了老二後,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罷,還常常罵我沒事生這麼多孩子幹嘛?
心裡實在很不是滋味。好像我做了什麼天大的錯事。」

我實在是弄不懂?父母的頭殼是糨糊做的嗎?
還是只要孩子一長大,我的頭腦也會變成糨糊呢?
明明看著自己的寶貝,生活已經這麼辛苦還是勇敢地懷了第二胎,
即使我心疼她的辛苦,不是更應該給與全力的支持嗎?
「胎兒都已經懷了,肚子都已經大了,甚至有的都已經長到兩三歲了」,
父母還說這些話,頭腦不是糨糊是什麼?
孩子要的不多,沒有實質的支柱也沒關係,為什麼還淨說些叫人喪氣的話呢?

「工作能力差。」
「錢賺這麼少。」
「小氣。」
「懶惰。」
「不會教孩子。」
「不會做人。」
「你家好髒。」
「先生怎麼照顧的?照顧到跟別人跑了。」什麼?
孩子都已經失婚了,這樣惡毒的話,父母都說的出口,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當孩子還小時,需要父母的教導;但是孩子都已經成年了,
為什麼父母開口閉口還是用對三歲小孩子的態度,對著可能已經三四十歲的人說話呢?

中國人的孩子,到底是幾歲才算成年呢?

如果你現在想的是:等孩子長大後,我一定不會批評孩子。
那就等於是告訴自己:你的想法很難實現。
因為如果父母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溝通模式,
而是習慣隨口批評孩子的話,這個模式將會延續一輩子;
或是等孩子長大後,父母還是惡行不改,但孩子只好練就一身「充耳不聞」的本領。

你以為「充耳不聞」的功夫很容易嗎?
如果今天批評來自於別人,當作沒聽到可能不難(其實都不容易),
何況來源是自己的父母呢,鮮少有孩子可以完全不在意父母的批評。
哪一個孩子,不喜歡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意呢?
又有哪一個孩子,聽到父母的批評,心裡會是高興的呢?
不管那個孩子是三歲、三十歲還是五十歲。

不要騷擾孩子。他原本的生活可能是很快樂的。
不要隨口說孩子的壞話,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
如果是人前,那真是父母最壞的德行,如果是人後呢?
別以為孩子沒聽到,因為它一定會傳到人前。
隨口批評,只會帶給自己和別人更糟的人生,不會更好。

* * *

「弟弟的角蛙,死了。」爸爸下班一進門,媽媽馬上與之報告每日家庭重大訊息。

「籠子裡不能放什麼外面亂七八糟的泥土啦。」爸爸一口咬定「角蛙死因」。
他是個溫厚之人,對孩子說話平和,甚少提高八度音。

「這話不要跟他說。」媽媽馬上提醒爸爸。
孩子養的的東西都已經死了,我們又不是法醫,隨亂猜測,不是更傷孩子的心嗎?

所以爸爸沒說。可是其實,這話媽媽白天已經說過了。
嗚……我明明知道不能說,可等跟孩子討論「角蛙之死」時,
卻又忍不住提到泥土云云,弟弟只是默默地說了一句:
「你的意思?就是我害死的。對不對?」

媽媽錯了,對不起。
媽媽以後會盡力,不要用這些無謂的話,來騷擾孩子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