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孩發燒的處理

醫星顧問 鄭俊智診所院長
小兒科 鄭俊智醫師

醫師,我的小孩燒到39度,怎麼辦?」在小兒科門診中,發燒是個很常見的主訴,雖然傳播媒體多所介紹,但許多人對發燒的觀念仍茫然無知。許多家長到門診來,還是希望醫師能夠一針見效,小朋友不燒就沒事了。

 「真的;不燒就沒事了嗎?」事實上發燒是上帝設計來幫助不善表達的小朋友的一種信號,提醒爸媽:『我的身體不舒服該去看醫師了﹗』明白潛藏在發燒後的病因到底是腸炎?是感冒?是泌尿道感染?才是最重要的。家長應關心的是疾病本身而非急著退燒,醫生診斷出病因後加以治療,自然會慢慢退燒。

發燒是醫生治療病人的指針,它會使醫生憑著病人發燒的時間、發燒的高度和曲線變化,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它也會告訴醫生治療的成效、俾對症下藥。可是害怕發燒的病人,往往希望有什麼祕方立刻退燒,或者請求醫生打退燒針以求一針見效,正如同駕駛者遇到紅燈時,心裡惱怒,想敲破紅燈闖過十字路口,您說危險不?

根據耶魯大學新海文醫院急診室一千餘件兒童發燒病例的研究報告指出,兒童發燒可能與下述疾病有關:
★百分之五十為感冒或病毒感染;
★百分之三十為中耳炎、往往還伴有感冒、咽喉痛等疾病;
★百分之十二為肺炎;
★百分之四為敗血症;
★百分之一為尿道感染﹔
★另有不到百分之一為細菌腦膜炎,三合一(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接種反應等。家長最擔心的是小孩子是否會頭殼燒壞,根據小兒神經科醫師的研究指出一般小孩的感冒發燒並不會傷及腦腦炎、腦膜炎或抽痙太久而造成缺氧性腦病變,這些疾病常會伴隨高燒不退,因此讓人誤以為發燒會燒壞腦筋。

發燒時,家長應如何處理?
門診時,常遇到家長表示小孩子燒了好幾天,但問及燒到幾度,家長卻又表示手摸起來燙燙的。了解孩子體溫僅靠把手放在孩子前額是不夠的。事實上照顧一個發燒的小孩規則地幫他測量並記錄體溫是很重要的,如果小朋友腋溫37.3度(肛溫38度)以上,可以用溫水擦拭他的身體,可藉此散發其體熱,千萬不可用冷水或酒精擦拭因為醫學上巳證明這樣做效果不好。

睡冰枕或水枕(一歲以下的嬰兒)也會有些幫助。也可以用一些溫和的退燒藥像普拿疼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讓小朋友舒服些。如果燒到39度以上可以先讓小朋友用不含阿斯匹靈的肛門塞劑,先幫他降體溫,而後迅速前往就醫,找出發燒的原因。切記小朋友發燒時不要再把他裹得緊緊的而不能散熱,應該穿得寬鬆些。

醫生會如何處理?
醫生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病童可能採取以下措施:

三個月以內的嬰兒──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只要發燒就須就診,要求立即檢查甚至住院。以下(全部或部份)是醫生處理的步驟:

詳細詢問病史,做理學檢查:
1.驗血、包括血球數(確定有無感染)、血沈速率(同前)、C反應蛋白(同前)、及血液細菌培養。
2.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是否患腦膜炎。
3.通過導尿管或膀胱抽取液取得尿液,做尿液分析與尿培養。
4.胸部X光檢查。
5.住院治療;出院後至少三天內須進一步複查。

三到六涸月的嬰兒──
多數醫生會與家長討論病情後再檢查,步驟為:
1.詳細詢問病史並做詳細的身體理學檢查。
2.血球計數、測血沈速率並做血液細菌培養。
3.胸部X光檢查。
4.尿液分析與尿培養。
5.為期三天的複查。
6.根據病重病情及檢查結果住院治療。

六涸月到兩週歲的幼兒──
醫生會進行檢查並透過問診進一步了解病情,步驟為:
1.詢問病史並體檢。
2.血球計數、血液細菌培養。
3.尿液分析與尿培養。

兩週歲以上的兒童──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燒時,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和醫生可透過電話聯繫解決問題,怛如果併發其他症狀就須就醫進行特殊治療。總之,發燒只是生病的一種症狀,提醒父母親多關懷您的小朋友,沒有什麼不良的後果』只要耐心與小兒專科醫師合作,接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病好了燒自然會退,何必急急去之而後快?

兒童發燒問答集

(轉載自兒科醫學會第一八二屆學術演講會集)
【體溫的測量】
1.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溫度的測量?
    答:無論身體產熱增加或散熱不良,都會使體溫上升,例如喝很多熱水、運動、泡三溫暖、長時間曬太陽、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確定有沒有生病發燒,就必須避免這些因素,並靜坐休息15至30分鐘後再測量體溫。

2.跟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比起來電子體溫計有什麼好處?測得準不準?
    答:如果定期校正,電子體溫計測到的體溫跟水銀體溫計沒什麼兩樣。但水銀體溫計不適合一般家庭使用,主要是因為水銀體溫計有意外破裂而導致水銀中毒並污染環境的危險。台灣相關主管單位已經決定未來將逐步禁止水銀體溫計,以減少意外傷害及環境污染。

3.用體溫計量體溫需要量多久?
    答:一般電子體溫計約在啟動1分鐘後會發出嗶聲,那時候就可以判讀體溫。至於將逐漸被淘汰的水銀體溫計,專家建議口溫至少量2至5分鐘,腋溫量3至10分鐘,肛溫量1至3分鐘。

4.摸小孩的皮膚看有沒有發燒的方法準不準?
    答:摸皮膚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所以當小孩生病的時候,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小孩有沒有發燒。根據國外的研究,母親用手只能正確判斷74%有發燒的小孩,而護理人員的正確判斷率則只有42%。

5.量體溫的方法有好多種,到底哪一種比較準?
    答: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所以不建議使用。口溫平均比肛塭低0。5。c,而且這兩種方法比較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或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6.量肛溫正確的作法為何?
    答: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 ,在末端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最好的姿勢是讓幼兒腹部朝下俯臥,並將小孩放於成人的大腿上或床上,用一手扶著幼兒臀部上方的下背部,另一手將體溫計伸入距離肛門口深度約0.5至1英吋(約1.5至2.5公分)處,不要過度深入。電子體溫計需靜置約1分鐘發出嗶聲即可判讀,其他體溫計需靜置1至3分鐘後判讀。

7.量口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5歲以上兒童可以用這種方法量體溫,但禁止使用水銀口溫計以免發生口溫計破裂吞食水銀及玻璃割傷的意外。測量前15分至30分鐘內不宜飲用熱水或冷水,以免導致測量誤差。量的時候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打開電子體溫計開關,將感應端置於兒童舌頭下方,靜置約1分鐘,體溫計發出嗶聲後即可判讀。

8.量耳溫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只適用於三個月以上嬰兒,量的時候必須注意耳溫槍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者量耳溫會有誤差,應該用其他方法量體溫。耳溫槍必須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量的時候將耳溫槍感應端置入外耳道,按壓啟動鈕即可在幾秒內判讀數據。當兩耳測量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發燒的測量】

1.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答: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38℃,介於37.5℃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2.人為什麼會發燒?
    答: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再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37℃左右。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有另一種情形是身體並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但是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例如在炎熱的環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嬰兒包得太緊、運動、洗三溫暖、中暑(heat stroke)等。 
 
3.小孩發燒時為什麼會手腳冰冷?
    答:發炎反應導致腦部下視丘體溫定位點上升的時候,腦部所認定的正常體溫會超過38℃。如果當時體溫並未到達設定的標準,病人會覺得冷,而且可能不由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熱量,並讓四肢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所以會出現手腳冰冷現象。

4.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好處?
    答:很多研究顯示是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所以在動物實驗中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5.發燒對人體有沒有什麼壞處?
    答:發燒的時候需要產生多餘的熱量,所以會增加氧氣消耗量、二氧化碳製造量與心臟輸出量,這些對於健康兒童的影響很有限,但患有嚴重臟病、嚴重貧血、慢性肺病、糖尿病與先天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多餘的負擔。此外有些兒童因為體質因素,在3個月至6歲間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性痙攣。

6.發燒會不會把腦子燒壞?
    答:41。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級度高燒有時候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語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症狀表現之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7.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還有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師所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答: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發燒是生病之後產生的現象之一,很多疾病都會引起發燒,當小孩發燒時應帶給醫師診察,以找出發燒的病因並加以治療。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其使用目的在帶給小病童短暫的舒適,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發燒是疾病過程變化的一項重要指標,一味的盲目退燒反會造成假象,而可能引起誤判。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退燒的方法】
1.既然退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那麼是否都不要退燒?
    答: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適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溫度超過38.C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A.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
B.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C.    慢性貧血
D.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E.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F.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2.冰枕、散熱貼片、退燒藥等各種退燒法中,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答: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皮血管急速收縮,且酒精如不甚被小孩吸入會有中毒之虞,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做為退燒之用,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與化學退燒法(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兩種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c以上才是正常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c,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依一直丟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3.打點滴或喝很多水有沒有退燒效果?
    答:打點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需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4.有沒有哪些退燒藥是小孩不可使用的?
    答:兒童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會傷害肝臟與腦部,而導致所謂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靈不可以在18歲以下兒童當作退燒藥使用。
        阿斯匹靈的主要化學結構是水楊酸,所以含有水楊酸成分的其他退燒藥
        也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包括各種含有各種水楊酸成分的口服或
        注射用退燒藥。主要成分都是水楊酸,都不應使用於18歲以下兒童。
        此外,pyrazolone 衍生物的dipyronephenylbutazone 等退燒藥,
        都能引起致命的白血球低下症,所有年齡都禁止使用。

5.小孩用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比較好?
    答:目前台灣地區兒童可用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
       異丁苯乙酸(ibuprofen)、diclofenac等,這些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
       效果都很類似,其主要差異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種類。使用這些退燒藥
       都必須小心用量,任何一種退燒藥過量都不安全。

6.口服跟塞肛門的退燒藥有沒有什麼差別?
    答:口服藥物與塞肛門藥物的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但建
        議兒童應優先使用口服製劑。如果有嚴重嘔吐、小孩拒絕吃藥等情形
        時,才考慮使用肛門塞劑。有些人認為體溫要達到某個標準以上才可以
        使用口服或塞肛門的退燒藥,這種看法並沒有理論根據。

7.使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做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乙醯氨基酚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15毫克,每4-6小時使用
一次。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乙醯氨基酚兒童劑型包括糖漿、口服錠劑
等,兒童劑型與成人劑型的藥量差異極大,使用時必須注意標示並避免過量。
一但過量可能引發產生肝衰竭,其最低單一中毒劑量為每公斤120-150毫克。
此外長期使用這種藥物有發生腎臟傷害的可能。本劑沒有腸胃凝血與壓抑
免疫反應等副作用,所以建議下列病患優先考慮使用本藥:
A.          凝血功能異常與其他出血傾向
B.          消化性潰瘍或腸胃出血等上消化道疾病
C.          開刀或因其他原因深明顯傷口的病人
D.          嚴重感染症

8.
用異丁苯乙酸(ibuprofen)做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異丁苯乙酸(ibuprofen)的兒童建議用量為每次每公斤5-10毫克,
        每6-8小時使用一次。這種藥物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
        劑型為口服糖漿,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適、上消化道出血、減少腎
        臟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因為本劑具有壓抑免疫反應的特性,
        所以建議優先用於幼年型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其他感染症則
        不建議優先使用,也不宜用於脫水與持續嘔吐兒童。

9.
使用diclofenac做為退燒藥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Diclofenac也屬於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國內常用的劑型為塞劑,可
        能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跟異丁苯乙酸(ibuprofen)一樣,但是此藥在
        兒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上待更近一步確認,所以不建議優先使用。

10. 
可不可以輪流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
     答:醫學上未曾仔細評估混合使用兩種以上退燒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所
         以不建議常規使用。但顧及少數發炎嚴重者使用一種退燒藥的效果可
         能有限,所以在不違反本建議所列的各種退燒原則下,可考慮於特殊
         情形下輪流使用兩種退燒藥,但原則上不建議一次給予兩種以上退燒
         藥。

11.
蠶豆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se缺乏)患者使用退燒藥時
        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答:蠶豆症患者如果接觸具有高度氧化作用的藥物,可能引起紅血球破壞
         而導致溶血性貧血、如果依照正確建議劑量使用乙醯氨基酚.
        (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發炎抑制劑,都不會有明顯溶血性貧血
         的危險。但無果因為罹患風濕性疾病需要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發炎抑
         制劑的時候,則有導致溶血的可能例如使用每公斤每天80毫克的阿司
         匹靈治療川崎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di 的頭像
    mudi

    汪汪姆弟嬉遊記

    mu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